過來人分享做運動的好處

經濟日報 2012-8-20

81 歲運動愛好者不論外表、體力、精神狀態等都比實際年輕

運動對身體好,但要的起心肝建立恒常做運動的習慣,非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將運動變成生活一部分?聽聽黎?的分享吧!她由不愛做運動變成多種運動高手,她說:「因為運動改變了我。」運動帶給她神奇效果,難怪她每天都無運動不歡。黎?今年 81 歲,合乎婆婆的稱呼,但見到她真人後,還是稱她做黎女士更合適,因為不論外表、體力、精神狀態等都比實際年輕。像我們要到公園拍照,沿途要行上一條長斜路,她的步速不慢且快,邊說邊走都沒有喘氣。此外,她說話時總帶著很燦爛的笑容,又會隨時手舞足蹈做不同動作,身手如此靈活,腦袋轉得快,全是拜運動所賜。

不說不知,年輕時的她是個弱質纖纖、說話陰聲細氣的小婦人,自經歷 3 次生育後身體更每況愈下,一度飽受高血壓、貧血、經常發燒、精神衰弱、失眠、頭痛、經量過多等問題困擾,長年需要求診和服藥,日子不好過,她坦言:「當時的我,身體極之虛弱、面無血色、手腳時常冰冷,雖然已經不用工作,但平日總是很疲累。」朋友見她常常生病,鼓勵她每個早上跟其他朋友們一起去行山,她覺得應該不會太辛苦,所以就跟著去,結果很快已養成了每日早上 5 時半起床、6 時起行,到附近的山徑徒步上山和下山的習慣,並且持續多年。「我以前從不做運動,行山運動就適合我這些人,因為運動量少,容易做到,加上有很多朋友一起行,推動我堅持下去。」

多年後,她從行山朋友中認識了一位太極師傅,並拜師學藝,每周上一堂。「學了太極只有三、四年時間,師傅見我打得不錯,找我幫手做助教,我分配好照顧子女的時間,可盡情做自己喜歡的事。」沒多久後,她以太極取代原有的行山活動,風雨不改每天跟學生一起耍太極。好學的她,還學習六通拳,也發現自己對六通拳的興趣比太極大,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很快達到師傅級,每朝早上定時開班授徒,太極的教授則暫停。她指出,六通拳是一種繞著身體部分的筋骨經絡作伸展整理的運動,一共有 36 式。「練習六通拳後,自覺打通經絡,達到行氣活血。其實,自從行山開始,身體已好了一點,練習太極和六通拳多年後,變化更明顯,包括再沒有貧血、少患傷風感冒、失眠也消失等,其中血壓保持穩定,是最大得著。」

當時的她,早上打六通拳,下午練習仍未普及的瑜伽。「初時見社區中心有得報名學瑜伽,我不知道是甚麼都去試。那時候經常做一個元寶式,即伏在地上將手腳反轉朝天。另外一個是躺在地上做大字形動作,當然有其他招式,不過忘記了,總之覺得每次做完後的筋鬆了很多,心情好暢快。」

期後,有不少人希望跟她學習太極,她也決定重回太極的懷抱,往後的時間專注教授太極。與此同時,她不在乎自己年事已高,主動學習不同的運動,包括元極舞、拜神舞等養生舞蹈,活動量較大,但她應付自如,甚至經常跟其他隊友到不同地方表演,日子過得充實。

近幾年,她學習毛巾操、防跌運動,一如過往,最後的身份都由學生變為老師。「我一邊教人,一邊當做運動,對自己有好處。說真的,自覺平衡力不錯,從不跌倒,可能是我長期練習太極之故,早已打好根基。」某次落斜路,站在她身後的朋友突然失重心衝向前,慶幸她反應快馬步又夠穩,沒有被推倒,而這個經歷,也讓她感到安慰,證明過去數十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黎?除 20 多年前做了一次割膽石手術,以及每天要服食血壓藥來控制血壓外,身體總是健健康康。別人經常說她中氣十足,說話響亮,腳骨力好,精神又十分飽滿,一頭濃密的秀髮令人羨慕不已。雖然數年前她承受喪夫之痛,情緒一度低落,但最後也安然過渡。「唔開心時的確少了做運動,不過我無中斷,之後如常做。運動令人健康和改善情緒,所以至今會繼續學習其他運動。」日常生活中,她吃得清淡,多吃蔬菜和魚類,不沾零食和油炸食物。平日愛做義工,會替其他長者量血壓,同時很喜歡參加地區長者中心的活動,包括聽講座,希望多吸收保健知識,助人自助。

長者怎樣做運動才最安全和有效?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陳國雄表示,留意到有些長者在公園做運動時,會突然把腿放在欄杆上「un下un下」,這個動彈式伸展動作,可增加肌肉受傷機會。他說:「建議長者做靜態式伸展動作,即是緩慢地把肌肉伸展,能夠避免過分伸展及拉傷肌肉。不宜做幅度大的動作,如向後拗腰,會令關節壓力增加。」另一方面,阻力訓練對長者甚為重要,因為隨年齡增長,肌肉量逐漸流失,容易失平衡,因此不妨多做肌肉訓練,提升平衡力,減少骨折機會。可善用公園裏的器械設施,會對肩膊、腿部肌肉提供足夠訓練。

他補充,雖然長者的新陳代謝較年輕時慢,但運動效果已足夠他們應付日常所需,例如柔軟度提高,令關節活動幅度增加,受傷機會減低。反之關節活動幅度欠佳,日常活動能力也隨之下降,有機會妨礙起居生活,造成自我形象低落。由此可見,提升關節活動幅度是較重要的一部分。

六通拳始創人何琼 將健康送給全世界

新報 2012-1-29

98歲的六通拳始創人何琼,身手敏捷頭腦靈活,半點不似百歲人瑞。其長壽健康的秘密,她表示全賴每日練習六通拳,她督信觀音,本着慈悲為懷,無私地將這套健體強身的拳法,免費向大眾傳授,由香港傳至世界各地,令萬千民眾受惠,並得到各地政府的嘉許。何琼在公益善行上亦發揮影響力,連續三年在公益金百萬行中籌得最多善款。

撰文:陳國忠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一代宗師何琼,並非如武俠小說主角般骨格精奇,反而年幼體弱多病,幸好得到父親何永紹傳授的一套拳法,改變命運。何永紹為著名中醫師,診症之餘喜歡研究古今中外各種健身運動,他根據人體經穴、脈絡和關節組織,創下一套拳法,並要女兒每天操練一次,結果功效神奇,何琼的身體亦愈來愈強壯並將拳法命名六通拳。「六通是指手腳四肢、身體及頭腦,六通拳便是將筋骨拉直,讓血液循環打通六脈,百病就會驅除。」何琼解釋。

接近百歲的何琼,無疑是六通拳的最佳代言人,她思路清晰,小動作充滿孩子氣,除了打拳,她的養生之道很簡單:「我沒刻意戒吃任何食物,總之適可而止,而且早睡早起!」但骨頭難免有點老化,「上年追的士跌斷腿,幸好康復得不錯。」她笑說。

教授拳法分文不取

心境平和、善良,也是長壽良方良藥。八十年代初,何琼本着行善的心,不為名利,在石梨貝水塘開始向晨運人士義務教授六通拳,最初只有二、三十人半信半疑地跟着學,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六通拳的功效迅速顯現,體弱者變得強壯,甚至長期病患者亦卻病延年,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聚集跟隨何琼習練,數月後,石梨貝水塘晨運區已容不下愈來愈多的人群,連伸掌踢腳也會誤中旁人,「因為太多人學,結果要轉去地方較大的九龍公園。」

消息傳開後,每朝6時半總有數百人蜂擁而至,何琼亦風雨不改,將六通拳三十六式示範講解,為了讓更多人能加以學習,何琼讓一些得到真傳、經過苦練達到師傅級水準的學員,在各自居住的地區授徒,將六通拳發揚光大。「我哋唔騙人,亦不會收任何費用,只要想學就得。」

1988年,港九新界皆捲起六通拳熱潮,發展到二百多個練習場地,每朝多達十萬人練習,甚至不乏慕名而來的澳門居民,何琼有感人們的需求,毅然率領二百名弟子,前往澳門工人足球場連續示範三天,成為一時佳話,自始六通拳亦在澳門開展起來。「民強就國富,有了健康才能締造和諧社會,所以我希望多些人練六通拳健身功法。」

獲美國總統頒獎表揚

何琼除在港澳傳授外,每年亦抽空到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教授這套能養生長壽的運動,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澳洲都留下汗水,致力將六通拳推廣為世界性健身運動。1991年世界六通拳美國總會在紐約成立,何琼主禮後並當場示範,更馬不停蹄先後拜訪當地老人中心,向長者傳授,並連續五日在華埠哥倫布公園免費指導練拳;她期後於加州三藩市和洛杉磯教授六通拳,不少長者、病人練後健康好轉體格轉強,由於有效令當地入院治療的人數大減,令政府節省不少醫療開支,因此獲得洛杉磯市政府頒授傑出市民獎,並由當時的市長Frank Jordan宣佈5月2日為「何琼六通拳紀念日」,而美國總統布殊及克林頓亦先後接見何琼及頒獎狀以作表揚。

此外,在美國十多個州亦掀起六通拳熱潮,建立習拳基地,加拿大的華人社區亦紛紛響應,1992年在最活躍的溫哥華成立了總會。猶他州的州長更邀請何琼到鹽湖城示範,吸引不少外籍人士加入練拳行列,而且收到奇效,不少患者的關節毛病不藥而癒。「六通拳共有36式,每一式都與整個身體息息相關,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例如風濕關節炎、糖尿病、血壓高、心臟病、神經衰弱、抽筋等,都有很大幫助。」何琼說。

以身作則熱心公益

六通拳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澳洲、日本等國家都設有分會,何琼曾多次到中國各省市進行培訓交流,據稱,每日練習六通拳者,全世界有四萬多人。由何琼率領的世界六通拳總會創會以來,致力於慈善公益,87至89年連續三年在公益金籌款中奪冠。何琼亦於廣州捐贈「何琼護老院」,免費提供健康檢查和物理治療,她經常告誡學員,「強身健體之餘,要不忘參與社會公益,幫助有需要施以援手人士。」

六通拳總會24周年聯歡

世界六通拳總會24周年會慶聯歡晚會,嘉賓曾鈺成致辭。左一譚耀宗,右二何琼,右一李國強。

世界六通拳總會早前假座金鐘道名都酒樓,隆重舉行24周年會慶聯歡晚會,筵開百席,宣布重大發展及新年度規劃。出席嘉賓包括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譚耀宗,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劉漢祺,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和董利翔等,還有多位香港優秀青年大學生和各界嘉賓共千餘人。

吳惠權助購置北角會所

世界六通拳總會作為非牟利健身組織,成立以來秉承造福社群、將健康送給社會、締造和諧的宗旨,熱心服務市民,不論寒暑風雨,每早在全港各大場地免費傳授六通拳健身功法,深受社會大眾讚譽。六通拳200多個練習場地遍布全港18區,學員逾2萬人。

今年10月,在首席榮譽會長吳惠權及各界大力支持下,總會在北角馬寶道購進第3個會址,在屯門清涼法苑亦增添一所佔地8,000多平方呎的大型活力中心,可作晨練、表演、講座等活動,標誌六通拳總會發展進入新階段。

何琼李國強談發展大計

會長何琼在大會致辭時表示,健康慈善,造福社會,是六通拳創辦的一貫宗旨。世界六通拳總會主席李國強透露,將在新的基礎上,廣招賢才,吸納更多新學員,培訓一批年輕教練人才,加強地區工作,做大做強會務,並希望各界繼續給予六通拳工作更多關心與支持。

六通拳總會聯誼千人歡聚

世界六通拳總會新春晚會,賓主合照。

 

【本報訊】世界六通拳總會於日前在金鐘名都酒樓舉行庚寅年春節聯歡晚會,出席嘉賓包括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中聯辦官員、各界友好。當晚筵開近百席,千多人歡聚一堂,同慶佳節。該會主席李國強在會上表示,今年的工作已陸續展開,最值得開心的是該會將購置第2個會所。期望大家再接再厲,將會務發展推向新高峰。 

曾鈺成譚耀宗出席 

會長何在致辭時鼓勵大家,應多做運動,經常練拳,將身體鍛煉好。她並指民健才能國強,有了健康才能締造和諧社會,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練六通拳健身功法。 

李國強在致辭中指,世界六通拳網站(www.luktungkuen.org.hk)已於今年1月正式啟用,成為了該會與世界交流的一個平台亦標誌該會與時並進、擴展網絡的雄心壯志。該會將利用網絡與各方人士分享六通拳多年來「將健康獻給社會」的成果。 

今年購置第二會所 

他特別通告大家,該會今年內將購置第二個會所的決議,並指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吳惠權已帶頭認捐50萬元作為支持,相信亦能得到各位的積極參與。他表示,培養年輕一代今後將是該會的工作重點之一,將更積極吸納專才人士及中青年會友。最後,他感謝在座及廣大社會先進長期以來對世界六通拳總會的支持,會方會再接再厲,將會務發展推向新高峰。

中央電視台採訪六通拳

2010年1月29日早上,中央電視台記者於香港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實地採訪六通拳練習。

世界六通拳總賀23歲

香港商報 2009-11-5

【商報專訊】記者陳勤報道:世界六通拳總會23周年會慶大型聯歡晚會日前假金鐘名都酒樓舉行,會長何琼、主席李國強、新任榮譽會長吳惠權、王威彩、麥宜全等與逾千名嘉賓、地區領袖及會友歡聚一堂,場面熱鬧。

大會邀得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葉劉淑儀、王國興、李慧琼,全國政協委員李嘉音,東區區議會副主席鍾樹根及中聯辦副巡視員任主禮嘉賓。

將會務做大做強

會長何琼致辭時表示,六通拳有100多年的歷史,能有效消除病痛。六通拳得以在世界各地盛行,有賴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能繼續支持總會,努力學習六通拳。

主席李國強指出,世界六通拳總會以「將健康獻給社會」為宗旨,服務社會20多年,廣獲社會各界認同。過去一年,該會舉辦了多項重要活動,包括6月中旬到北京訪問,獲得中央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9月組織800多位會友參與公益金千萬行等。

他說,該會近年來不斷鞏固組織,擴大根基,并邀請了福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香港河源社團總會主席吳惠權出任榮譽會長,為發展注入動力。另外,該會將購置第3個物業,希望將會務進一步做大、做強,為香港的康體事業和社會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

主禮嘉賓曾鈺成表示,何琼師傅是健康的象徵,雖然已經100多歲,但身體依然強健、頭腦靈活。很高興看到六通拳在世界各地發展得這麼好,希望世界六通拳總會今后能越辦越好。

300六通拳會長者 訪少林武術文化中心

文匯報 2009-10-22

【本報訊】300多名年齡平均超逾60歲、來自「世界六通拳會」的長者,日前獲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的邀請,由99歲的六通拳創辦人何瓊師傅帶領,浩浩蕩蕩到訪香港少林武術文化中心,進行他們的周期活動——集體操練。

切磋養生之道

長者們先品嚐以健康為原則、由古法烹調的少林特色齋宴。齋宴後,長者欣賞由中心的總教練的延康師傅所帶領的武術示範表演。延康師傅為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拜少林方丈為師,並曾任少林寺武僧團總教練。延康師傅與一眾師傅的深厚武術造詣與精湛演出,令在場人士讚嘆不已。最後,衍空法師更即席教授長者禪修,並與長者互相切磋身和心的養生之道。

衍空法師對參加者說,何瓊師傅教導大家身體的養生法,生活在忙碌社會中的都市人,經常處於緊張壓迫的環境中,心靈同樣需要一個的養生法。佛教的禪修打坐方法,可以讓心靈獲得寧靜的空間,培養和訓練智慧,幫助我們的心獲取健康,獲取多點慈悲 。

在甲型H1N1流感全球肆虐下,愈來愈多市民明白健康的重要,「香港少林武術文化中心」以「弘揚少林武術文化,推廣健體強身精神」為宗旨,為香港市民大眾提供傳統武術訓練及禪修課程,以鼓勵港人修鍊身心。查詢電話:29858898,網址:www.shaolincc.org.hk

香港成為長壽之都

人均壽命全球第二 百歲老人一千多名

生命時報 2009-01-23 (第 01 版)

香港紅十字會的義工們春節前探望88歲的文婆婆。
1月13日下午,香港觀塘區樂雅苑公園,傳來陣陣歡樂的笑聲。今年95歲的周今妹,正與年齡相仿的朋友們一邊在健身器材上鍛煉一邊聊天,其樂融融。

健康快樂、慈祥知足的高齡長者,已成為今日香江的一道風景。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08年發佈的世界人口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香港人均壽命排名全球第二,女性平均壽命85.4歲,僅次於日本的85.99歲;男性平均壽命79.3歲,僅次於冰島的79.4歲,香港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都。

65歲以上老人已達百萬

記者從特區政府統計處獲得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香港百歲以上的老人有1510人,其中男性358人,女性1152人。1981年至2007年間,香港65歲以上的人口激增三成四,已達百萬。

「港人壽命不斷提高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經濟發展,醫療改善,民眾更加關注自身健康,醫學界在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病方面也取得長足進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廖家傑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幾個因素同時具備,香港人才會如此長壽。

香港電台曾經採訪過40位百歲老人,並為他們設計了一份「活到一百歲的秘訣」問卷調查,希望能從老人們的日常起居、飲食、社交及精神生活等各個方面,找到壽星的長壽秘訣。調查結果顯示,壽星們最大的共通之處就是——生活規律而節制。規律的生活包括了合理飲食、堅持運動和娛樂放鬆三方面。香港健康醫療顧問許智文醫生接受採訪時表示。

飲食均衡長運動

日本和冰島人為何長壽?香港學者認為,原因有五點:一是膳食「少量多樣」,花色搭配、營養均衡;二是烹飪方式以生食或者蒸煮為主;三是喜歡吃海鮮,日本海產品消費量位居全球之冠;四是喜歡步行,寓鍛煉於平時;五是注重調節情緒。

事實上,地處南海、擁有數千公里海岸線的香港,不僅在環境上與日本和冰島相似,民眾的飲食方式也相去不遠。喜歡煲湯、飲食清淡、蒸煮食物、愛吃海鮮是香港人飲食的特點。香港居民曾先生說,他們主要是用蒸煮的方法來烹調食物,基本不煎炒烹炸,盡可能多地保持營養不被過多破壞。香港人家裡做飯很少用味精等調味品,餐館裡的菜也都標明「不含味精」。

運動也是重要一環。102歲的壽星容德芬曾透露,她每星期都要游泳,還要打一次麻將。她認為,「打麻將可以鍛煉頭腦靈活,不會變得老年癡呆。」不過,打麻將純屬娛樂,並非賭錢。今年76歲、家住荃灣的呂麗瓊自稱是「小字輩」,她最喜歡打六通拳,幾乎每天都操練一番。

「我喜歡散步,每週還會踩幾次健身單車。」年近百歲的周今妹身體硬朗,她自年輕時就喜歡運動,現在依然保持著這一良好習慣。她說,「我經常自己下廚做飯,洗菜、燒飯,看著簡單,卻也是不錯的運動方式。」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長壽。香港百歲壽星的飲食起居都非常規律,並且長期如此。」廖家傑教授說。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壽星不沾煙酒並主張少吃多餐;七成壽星以白米飯和清淡的蔬菜為主食;近九成壽星堅持運動,喜歡做「健康操」或者散步;近七成的壽星平時以收看電視為娛樂。也有不少壽星喜歡和親友在一起閒話家常。

醫療保障重預防

港人長壽,還與香港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密不可分。香港的公立醫院或診所完全由政府補貼,帶有很強的福利性質。在香港衛生署的官方網站上,各類資訊十分齊全,包括各種醫療機構相關人員的名字、電話、地址等等,一律公示,各種健康提示類的小冊子,市民還可以免費索取。

據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區域相關負責人介紹,香港人看病需要自己支付的收費較低。比如一個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平均每次看一次專科門診,成本大致是200元,自己只需支付20%,即40元就可以了,其餘部分由政府支付。如果生活實在貧困,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獲准後就能免費看病了。

記者瞭解到,在香港看一次普通門診,只需45港元,看急診也只要100港元。如果看專科門診,首次收取100港元,以後每次60港元。藥費也是象徵性地收取,每種藥物每個療程收費10港元,一個療程最短數天,最長16周。住院收費也不高,一天100港元,包括了手術費、藥費、床位費、伙食費等所有費用。

香港居民陳女士雙親已是90多歲高齡,她認為,香港的醫療除了水平高外,還非常方便。各種大的,小的、國有的、私立的醫院、診所比比皆是。「對老人更是無微不至。我父母偶爾去趟醫院,即使是小病,醫生也會從頭到腳,恨不得每根腳趾頭都檢查得一清二楚後,才放心讓他們回家。」

此外,廖家傑教授認為,對付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如果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治療,就太遲了。香港人的健康意識很強,不僅每年要定期體檢,一旦感覺身體不適,也會隨時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看看哪裡出了問題。這種習慣對港人長壽益處良多。」

樂善好施心態好

長壽的秘訣因人而異,但從總體來看,樂善好施是長壽的關鍵。多位壽星表示,想長壽,單靠健康飲食和做運動還不夠,「還要擁有一顆善心,因為助人是快樂之本,只有樂於助人,心境才能夠保持開朗。」今年81歲的姜月說,「力所能及,多多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心情開朗,遇事也就想得開、看得淡。」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香港的長壽老人多是慈善長者。現年101歲的香港影視業鼻祖邵逸夫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4億港元,興建了5229個教育和醫療項目,創立了「邵逸夫獎」,基金已高達50億港元,堪稱樂善好施的典範。

容德芬也是香港最年長的傑出義工,經常替其他老人縫補衣服,充當院友之間的調解員,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在香港電台舉辦的「黃金歲月——我最喜愛的百歲公公婆婆」評選中,容德芬當選十佳。

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衛生保健處處長的方玉輝醫生認為,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積壓在心裡,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免疫系統。就香港壽星來看,他們的家庭不一定富有,但他們大多喜歡社交活動,這可以排解老年人的孤獨,保持健康的心態。周今妹告訴記者,自己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會向夥伴們傾訴,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地討論一番,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

駐香港特派記者 武少民

70歲以上長者 一成患癡呆症

明報 2006-10-14

【明報專訊】隨本港人口老化,將有愈來愈多長者患上老人癡呆症。衛生署與中文大學的最新研究推算,全港有7萬名70歲或以上、住在社區的長者,患有老人癡呆,佔該年齡組別9.3%,而每年長5歲,發病機會更會增加1倍,但高達九成病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病。

每大5歲 發病機會增倍

衛生署指,老人癡呆症早期病徵不易察覺,長者家人應多加留意,若發現問題便應求醫及為他們安排有規律的生活秩序,減慢衰退。

調查由去年10月至今年8月進行,隨機訪問6100名長者,進行問卷篩選及臨診斷和認知評估,最後診斷出143人患上癡呆症。以該結果作統計學推算,全港有7萬名70歲或以上、住在社區的長者患病,佔該年齡組別9.3%,而60歲或以上的長者中,亦有7.2%患病。市民踏入60歲,患癡呆症的比率會隨年齡遞增,每年長5歲,病發率就會增加一倍。

調查又指,輕度癡呆的患者佔總人數83%,中度佔10%,嚴重者則佔7%。成因不明的阿氏癡呆症,為最普遍的種類,患者佔總人數63%,可以預防的血管性癡呆症則佔總人數32%。

衛生署助理署長(家庭及長者健康服務)陳慧敏指出,市民可多耍太極及打六通拳,因這些運動需要記憶「招數」,對身心均有益處,有助預防阿氏癡呆症。而要預防血管性癡呆症,則應注意血管健康,即不吸煙、均衡飲食、經常運動、控制血壓與糖尿病。

九成病人不知患病

陳表示,調查發現只有11%患者已由醫生診斷為患上癡呆症,其餘患者都不自覺患病。她呼籲市民多留意家中長者,若確診後,便應為他們仔細安排起居秩序和照料計劃,「就如育嬰一樣」。

中大研究發現身心及心肺運動有助長者記憶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發佈 2005-10-26

記憶衰退是老人癡呆症的先兆,能夠延緩記憶衰退,則老人癡呆症的病發率或可得以延緩。根據本港資料顯示,全港65歲以上長者於零四年佔整體人口11.9%,達八十一萬八千八百人,而全港患有老人癡呆症約有三萬名長者。單以治療癡呆病藥物計算,每名病者每年需付出港幣六千元以上,老人癡呆症對政府及家庭的經濟負擔相當不少。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努力防禦長者的記憶衰退。外國不少科研指出心肺運動如步行、游泳等對長者的記憶有正面的幫助,但身心運動如太極的效果卻不清楚。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精神科聯手進行研究,目的是比較身心運動及心肺運動對長者記憶的益處。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及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在今日記者會上公布其研究結果。

研究小組評估了一百四十名年齡由56至78的本地長者,並對他們作詳細的體力活動及認知能力測試。透過長者的問卷回覆,研究小組將長者分別為四個組別 ─ 身心運動組(Mind-Body),即長者有進行太極、八段錦及六通拳等活動,心肺運動組(Cardiovascular),即長者有進行游泳、跑步、跳舞、行山及球類等活動,身心運動加心肺運動組,即長者兩類運動均有進行,另外無運動組。研究小組會測試四組長者的精神狀態、記憶能力及語言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有運動的長者,不論是作身心或心肺運動,記憶力比沒有運動的長者好。經常進行身心運動的長者,較心肺運動的長者,認知能力相類,甚或較佳。而經常進行身心及心肺運動的長者,其認知能力尤其是記憶力及語言能力,較其他各組長者明顯較佳。

陳瑞燕教授表示:「這個研究對長者護理有重大啟示。運動固然重要,但有很多行動不便或長期病患的長者都不能做劇烈運動。身心運動因此對長者來說是最理想的運動。」

「以前一般人認為身心運動不比心肺運動好,認為身心運動運動量不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身心運動有著心肺運動的好處,而且或許比心肺運動更好。所以我們要鼓勵長者多做運動,而且要做不同種類的運動,包括身心及心肺的運動。」陳教授建議長者,「每天進行最少30分鐘身心運動(如太極或六通拳等),再加15分鐘心肺運動(如跳舞或跑步等)。」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精神科學系合作的研究結果已在今期的《美國老人科學會學報》(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上刊登。

CUHK Research Shows Positive Effect of Exercises on Memory in Older Adults

Memory decline is a prominent feature in the preclinical stage of dementia. Therefore, memory decline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n early marker of dementia.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818,800 adults aged over 65 in Hong Kong in 2004, constituting 11.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There are around 30,000 dementia patients in Hong Ko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 these patients on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individual family is huge, considering each patient needs at least HK$6,000 a year for drugs to alleviate the ailment.

Identifying factors that can protect against memory decline or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becomes significant. Studies in the west show that cardiovascular (CV) exercise, such as jogging and swimming, may help protect the memory of older adults. However, the effect of Mind-body (MB) exercises such as Tai Chi is not known. A joint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V and MB exercises on the memory of older adults. The findings were reported by Professor Chan Sui Yin, Agnes of Psychology and Professor Lam Chiu Wa, Linda of Psychiatry at a press conference today.

A total of 140 adults aged 56 and 78 participated in the research. The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exercise level. The four groups are: Mind-Body (MB) Group – those who regularly practice Tai Chi, Baduanjin, Lutungquan, etc.; Cardiovascular (CV) Group – those who regularly practice swimming, jogging, dancing, ball games, etc.; Mind-Body and Cardiovascular (MB + CV) Group – those who practice both MB and CV exercises; and No exercise (NO) Group. These groups of adults were tested of their general mental function, memory and language func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older adults who practiced MB or CV exercises demonstrated a similar level of memory function, and their learning and memory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who did not exercise regularly. Those who performed MB exercises have similar or better cognitive function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practiced CV exercises. Those who practiced both types of exercises outperformed all other groups, especially in memory and language functions.

Professor Agnes Chan concluded that practicing both MB and CV exercises appeared to have a combined effect that might help to preserve memory in older adults. In addition, MB exercises may be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who cannot practice strenuous physical exercise. Professor Chan recommended elder adults to practice 30 minutes of MB exercise like Tai Chi, and another 15 minutes of CV exercise like dancing or jogging a day.

The research paper of the CUHK team has now bee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研究簡報 Powerpoint Presentation